联系我们
地 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电 话:--
邮 箱:--
最新研究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研究论文
16S rRNA扩增子测序揭示温度对脉红螺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17 来源:杨美洁 阅读:2313

脉红螺(Rapana venos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自然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日本海等海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但在欧洲黑海、爱琴海、美国切萨皮克湾、阿根廷拉普拉塔河等海域为生物入侵种,对当地的双壳贝类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随着脉红螺市场价格的不断提高,野生资源由于采捕强度增加而发生衰退。因此,其人工繁育、增养殖和资源恢复等工作急需进一步开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及其所在团队利用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脉红螺消化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查明脉红螺摄食及生存的适宜温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结果表明,温度对脉红螺消化道微生物组成影响显著。不同温度下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结构存在明显差异。16℃条件下丰度排名前五的属是MycoplasmaPhyllobacteriumAliivibrioPsychromonasDelftia,22℃下丰度排名前五的属是Mycoplasma,PhyllobacteriumDelftiaSpirochaeta_2Sphingomonas,28℃条件丰度排名前五的属是MycoplasmaPhyllobacteriumVibrioDelftiaAliivibrio(见图1)。22℃和28℃时,黄杆菌科的丰度较高,而在16℃时,黄杆菌科丰度显著降低,支原体科丰度显著增加,而黄杆菌科是参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重要菌科,由此说明在高温下,脉红螺的代谢加快。但是,其他相关研究显示,温度过高(>27℃)会引发一些致病菌(如弧菌)大量繁殖。因此,脉红螺的适宜养殖温度为22℃(见图2)。实验数据发现,环境温度可影响脉红螺消化道微生物组成,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脉红螺的消化功能。

本文的结果为研究温度对腹足类动物消化和摄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脉红螺增养殖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脉红螺生态入侵机理。



不同温度条件下脉红螺肠道菌群门(A)和属(B)水平的微生物组成



图2 组间差异物种比较分析(A: X16 vs X28, B: X22 vs X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