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 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
电 话:--
邮 箱:--
实验室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验室要闻
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2018年研究生毕业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8/5/9 来源: 阅读:3922

201858日,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2018届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于海洋所顺利召开。本届论文答辩人为硕士研究生辛孝科、博士研究生李晓妮、宋肖跃、茹小尚、宋浩和高亚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担任本次答辩会的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庄志猛研究员、孙慧玲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张秀梅教授、王芳教授,中科院海洋所李超伦研究员、刘保忠研究员担任评审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周毅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等课题组老师及全体同学参加了答辩会。

答辩会于上午8:30综合楼正式开始,杨红生研究员简要介绍了答辩委员会专家和答辩研究生,然后答辩会在相建海研究员主持下召开。首先由硕士研究生辛孝科作了题为《刺参群体运动行为特征的量化研究》的报告,论文以刺参为研究对象,对其群体运动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种内同伴与食物资源对刺参群体运动行为特征的影响,栖息地分布与种内竞争对刺参群体分布特征的影响,捕食者压力对刺参群体行为特征的影响。本研究查明了实验室条件下栖息地对刺参分布的影响,为野外刺参增养殖与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为刺参资源调查与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博士研究生李晓妮作了题为《刺参肠道再生的DNA甲基化调控解析及再生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的报告,论文以刺参为研究对象,利用WGBSRNA-SeqRT-q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对DNA甲基化修饰以及候选基因在刺参肠道再生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刺参肠道再生过程中DNA甲基化酶和DNA去甲基化酶的表达特征和调控机制。利用DNA 甲基化抑制剂分析DNA甲基化对刺参肠道再生的影响。构建刺参肠道再生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解析刺参肠道再生过程的DNA甲基化调控特征。并进一步与转录组关联分析,解析DNA甲基化对刺参肠道再生的调控机制。查明关键再生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分析其调控作用。该研究不仅为海参肠道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人类再生医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可以为DNA甲基化再生药物研制和再生途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博士研究生宋肖跃作了题为《绿潮藻类对典型海域底栖生境影响及其饵料价值研究》的报告,论文以青岛崂山湾的浒苔与威海天鹅湖的线性硬毛藻为对象,调查分析了这两种绿潮藻类对典型海域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沉积物营养供给能力、有毒硫化物含量及危害作用的影响。底栖动物生存环境质量以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来指示。沉积物营养供给能力由其有机质总量与组成指标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了沉积物中硫化物与小型底栖动物指标的相关性,以评估绿潮藻类导致沉积物硫化物增多的危害。本研究还以线性硬毛藻与其它饲料原料喂养仿刺参,测定了其摄食、生长及能量收支情况;同时使用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了仿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中有机质的摄食偏好性,从而综合评价了线性硬毛藻对仿刺参饵料价值。本研究有助于增进绿潮藻类影响的认知,并建立其对典型海域底栖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为典型海域的科学管理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博士研究生茹小尚作了题为《刺参生殖代价与适应机制研究》的报告,论文以刺参为对象,以刺参生殖代价为切入点,综合采用生物能量分析技术、缩时摄影技术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系统探索了刺参繁殖期的能量代价、行为代价、代谢生理代价与消化生理代价;并结合刺参生活史特征,阐明了刺参作为典型底栖动物通过行为可塑性与生理可塑性对生殖代价的适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可为亲参培育技术与野外刺参群体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具有创新性,首次从生殖代价角度,系统阐述刺参繁殖生态学理论,首次采用缩时摄影技术与代谢组技术系统阐述刺参对生殖代价的生活史适应策略。

博士研究生宋浩作了题为《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多组学解析及关键基因对变态过程的调控作用》的报告,论文以脉红螺为对象,利用RNA-seqiTRAQGC-MSReal time PCR等技术对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分子机理展开研究,从转录组水平、蛋白质组水平和代谢组水平揭示了幼虫变态过程调控特征,筛选了脉红螺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关键转录本/蛋白组/代谢物,并对它们在变态中发挥的潜在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讨;开展了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microRNA的响应特征研究,筛选了变态中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对它们潜在调控的靶基因进行预测,揭示其在变态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筛选了在脉红螺变态发育过程中和在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关键基因在变态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提供基础;获得关键基因5-HT receptorNOScDNA序列,探讨了其在脉红螺变态过程中表达特点及调控机理。

博士研究生高亚平作了题为《除草剂对海草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的报告,本研究对海草的生态功能——固碳、改善环境及提供食物来源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我国北方典型海草分布区——桑沟湾的除草剂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对比了残留浓度较高的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对4种海草的毒性,研究了阿特拉津长期暴露下,常见海草大叶藻的生理、有性繁殖及代谢的响应,并对高温下大叶藻的代谢响应及高温和除草剂对大叶藻的共同作用进行了探究,该工作将为我国海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管理浅海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保护海草生态系统。

评审委员会认为六位毕业生论文选题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实验结果可靠;论文写作规范,语言表述清楚,逻辑性强,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硕士毕业生辛孝科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博士毕业生李晓妮、宋肖跃、茹小尚、宋浩和高亚平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然后,博士毕业生高亚平作为代表做了深情的发言。她向各位评审会专家和各位导师以及所有给予他们帮助的老师同学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我们衷心祝贺各位毕业生答辩成功,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并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披荆斩棘、勤劳奋斗、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杨红生研究员:祝贺辛孝科、李晓妮、宋肖跃、茹小尚、宋浩、高亚平六位同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感谢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和真知灼见!在我看来,仰望星空,脑洞大开,善于发现,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终有收获。聚焦的科学问题,必须有新意,有价值,方能取胜。